10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案件管辖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发布, 将“网络数据权属、侵权、合同纠纷”等四类网络案件调整为由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规定》自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目前我国共有北京、杭州、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
与旧规相比有何变化?
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发文件明确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范围,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所在市的辖区内应当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的网络购物、网络服务、网络金融借款、网络小额借款、网络著作权、网络域名、网络侵权、网购产品责任、网络公益诉讼等十一类纠纷。
在此基础上,《规定》新增四类网络案件由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将 “网络数据权属、侵权、合同纠纷”、“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隐私权纠纷”、“网络虚拟财产权属、侵权、合同纠纷”、“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纳入互联网法院管辖范围。《规定》施行后,北京市、杭州市、广州市市辖区内应由基层法院审理的上述案件将分别由三家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
将部分案件调整出互联网法院管辖范围。《规定》删除了2018年文件中由互联网法院管辖的“签订、履行行为均在互联网上完成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小额借款合同纠纷”、“在互联网上首次发表作品的著作权或者邻接权权属纠纷”、“在互联网上侵害在线发表或者传播作品的著作权或者邻接权而产生的纠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的产品,因存在产品缺陷,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而产生的产品责任纠纷”,以及网络侵害名誉权、一般人格权、财产权等传统网络侵权纠纷。《规定》施行后,北京市、杭州市、广州市市辖区内上述案件将按照地域管辖和指定管辖等标准,由相关基层法院受理,实现一般性、传统性网络案件在其他基层法院审理,新类型、前沿、复杂网络案件在互联网法院审理。
互联网法院能否审理好新增案件?
“及时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新型网络权益、数字权益司法保护新需求,是此次调整互联网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重要原因。”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表示,三家互联网法院在前期司法实践中,已具备适应新类型网络案件的专业化审判经验、审判力量和审判机制,能够妥善审理新类型网络案件。
该负责人介绍,虽然新增案件类型此前未成体系地纳入互联网法院管辖范围,但通过受理复合案由的案件和接受指定管辖等方式,互联网法院先后审理“全国首例大数据产品权属案”、“全国首例AI文生图案”等一批具有首案示范意义的网络案件,近年来共有200余件案例被评选或纳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入库案例、全国法院年度案例、年度互联网十大案例。
在专业化审判力量方面,互联网法院自成立以来,形成了一支“既懂法律又懂网络”的专业化、复合型审判人才队伍。互联网法院绝大多数法官都有新型网络案件审判经验,能够精准把握数据、算法等前沿领域纠纷的法律争议焦点,确保新类型案件依法妥善审理。管辖调整后,相关高院也将进一步统筹调配审判资源,优化互联网法院力量配备,针对类型化案件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
此次案件管辖调整有何长远考量?
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审判探索创新的重要阵地。最高法研究室负责人指出,三家互联网法院所在的北京市、杭州市、广州市,是我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和产业集聚区,汇聚大量头部科技企业,是各类新型、疑难、复杂网络纠纷“首发地”。
“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三地相关案件,能够依托其专业化审判优势,对最前沿、最典型法律问题率先作出回应,探索完善裁判规则,推动形成典型案例。”上述负责人认为,这将为全国法院审理类似案件提供有益参考,促进统一法律适用。
此外,司法实践中对一些新型、前沿、与数字经济关系密切的案件,还存在裁判标准不明确、法律适用不统一等情况。以数据权益类不正当竞争纠纷为例,由于法律规定较为原则,不同法院对数据权益保护请求权基础、数据权益归属主体、数据行为合法性判断、相关市场主体竞争关系认定、数据行为与竞争损害之间因果关系,以及竞争损害大小判定等,存在着裁判思路和判断标准上的差异。
上述负责人表示,由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相关新类型案件,能够集中优质审判资源,输出高质量裁判,有助于加强对网络个人信息、网络空间个人隐私、虚拟财产等的司法保护,维护公民新型网络权益;有助于完善数据类纠纷裁判规则,明确数据权利义务边界、规范数据行为,统筹平衡数据权益保护和数据交易流通效率,保障数据市场有序健康发展;有助于依法规制各类流量劫持、数据爬取、刷单炒信、平台“二选一”等新型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网络黑灰产业治理力度,规范和促进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此外,对于算法歧视、算法操纵、算法诱导沉迷、算法违法处理数据等现象,最高法研究室负责人认为,此次调整有助于推动系统治理,从而促进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1比10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